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多用对比。
譬如上一章提到的任行和阁主、楼主和阁主。又譬如在变法上,穆相和楼主虽然都明白人性的弱点,也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但一个是明面上的执着,执着到生死不论、毁誉不计,“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另一个则看上去有些游戏人间,但其实他对于苍生的执着是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下的。第9章火场里的那句“我竟不知人命轻贱至此”便是其不小心暴露出的对于苍生的真实态度。
再譬如太子宋溟和世子宋游,都是因着相信终有一天能遇到自己梦见的那个人,而挣扎着活了下去,所以对皎皎的执念都是盲目而疯狂的。而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宋游觉得自由是最好的东西,所以把认为最好的自由送给了皎皎,宋溟觉得权力是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把权力塞给皎皎。宋游看起来更可爱一点,是因为皎皎恰好真的爱自由。而宋溟不那么可爱,是因为皎皎只是把权力当作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宋溟为了得到权力又站在了保守派一方,所以他们之间注定是悲剧。宋溟若是生在宋游的环境,也是可以成为宋游的,只是他们都太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扭曲,受权力熏染而异化。
由此也可以引申出二人与任行的对比,任行的爱出发点在于皎皎,而宋游、宋溟的爱出发点则在于自身,是希望对方能够长成自己一直以来想象的样子,来弥补自己、救赎自己。看起来情感浓度很高,但这些只是执念,并不是真的了解这个人,真的爱这个人本身。大部分时候,天是聊不下去一点,根本就不会好好听皎皎说话,只是一味进行符号化投射。且明明是在符号化投射,却还要在对方问自己时,觉得对方质疑自己的真心。
再譬如小说中的手足之情,其实是写了很多很多对的——兄弟有苏轼和苏辙、曹丕和任行/阁主、穆成格和穆成言,兄妹有皎皎兄长(原谅我实在不知道他在灵界叫什么,又不敢瞎编)和皎皎、桃溪兄长和桃溪、宋溟和宋泱,姐弟有皎皎和峣峣、常安和常乐、吴悠和吴逾,姐妹好像没写,但不要求血缘的话,桃溪和皎皎、皎皎和宋泱,也可以算是的。每对的相处模式都不大一样。
苏轼苏辙兄弟主打的就是一个互相滤镜八百米厚。不过若是联系一下他们作为霍去病霍光的上一世(小说中的猜测),就会觉得这滤镜不奇怪了。有过一个英年早逝、一个苦苦支撑的经历,那么到了苏轼苏辙那一世,自然一个是“别瞎说,我家小卯君多乖巧可爱”,一个是“别瞎说,我哥最好了,只要他活着,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另外苏轼喜爱美食这一点,好像从霍去病那一世就有体现了。当然,受宋代大环境影响的对于刘彻、卫青的口嗨,还是遭报应了(第48章末尾)。至于到了辛弃疾那一世(还是小说猜测),应该是在霍去病那一世配置的基础上,特意多点了一个长寿属性,可惜……
曹丕则大概是因为弟弟作为曹植的那一世留下了一些心结,对任行处于既嫌弃又宠溺、既欲适君所愿又犹疑不舍的矛盾中。譬如第58章“倒霉孩子”和第63章“小鬼头”的称呼(不过皎皎也有份儿),又譬如第59章开头那里,问任行要不要去铜雀台看看,其实是想带任行走的。对阁主应该是只有既欲适君所愿又犹疑不舍的矛盾,所以会为其取皎皎灵印,破了碎灵阵的识别术法,但却又在最后一刻后悔,强行冲阵。而任行在不知道对方和自己的关系,仅有数面之缘的情况下,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亲近,甚至有些恃宠而骄。譬如第60章中,明明大家都联系不上,但曹丕不理他,他就很不开心。
穆成格和穆成言在小说中是以年长者的身份出现,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互为知己、互相成就,哪怕知道对方是以命为祭,所以才会有那封“阿言亲启”(第86章)。而他们年少时的情谊,便只能从那封入棺中的竹蜻蜓、亲手磨制的作为加冠礼的砚台,和穆成言提起兄长时的语气中,窥见一二了。少失双亲,想来他们是过了很长一段相依为命的日子,直到为了心中的抱负,一个长居俯仰山,一个长住倾轧场。
皎皎和她的兄长在互为知己、互相成就上也是一样的,甚至性格思维也很像,只不过一个更内向些,一个更外向些。性格分区虽然更像是统计学,但皎皎是intp,兄长应该是entp。这点和他们同源分裂,且很罕见地只分出两个,是吻合的。不过他们之间的相处没有格言兄弟那么温情,反而特别孩子气,所以皎皎会用《枯树赋》这样恶劣的玩笑来确保对方不会替自己散魄平怨(《枯树赋》过分的点不在于类比秃头,而在于这是对方某一世临死前常念的文章,上面寄托了他对于生命、理想最深的绝望)。而兄长知道她的心思,对于她竟然要用拿这种事情开玩笑来求一个心安的做法自然又生气又心疼,再对比一下某位说不去她就信了,自己说不去一万个不信,非要气一顿才心安,那么故意吓她、捉弄她来出气也就不奇怪了。
桃溪那边则是很传统的温柔兄长,会尽己所能保护她、疼爱她,但大概也只是尽己所能了,在强权面前是保不住妹妹的,不然桃溪也不会被征成为宫人。不过鉴于桃溪是被派来故意接近皎皎的,也不知道第65章那些话里到底哪些是编的,哪些是真的了。前面那些很有可能是因为宋溟或者皇帝想知道,而不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后面说起哥哥时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比较像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但也可能是桃溪单方面的滤镜。
宋溟倒是有能力保护宋泱,对妹妹是一边暴躁一边有求必应,但并不能在精神上理解她,甚至会在触及自己利益时,伤害她喜欢的人,所以会在梅任行坚持查看先帝遗体时,将其下狱(第86章)。至于没有用刑或是杀掉,是仅有的一点顾念妹妹感受的妥协了。这点就和皎皎兄长很不一样了,虽然都看不上梅任行,但一个不满的点在于其没有照顾好皎皎,一个不满的点则在于其和自己作对,一个出发点在于妹妹,一个出发点在于自己。
姐弟和姐妹的手足之情便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同门之情里,大师兄顾生寒、二师兄梅任行、小师妹何皎皎,三者之间的相处也是不大一样的。顾生寒在师弟师妹这里更接近于一个温柔而严厉的兄长形象,会在生活上多有照顾,又在品行上多有要求。但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有很大矛盾的,从第20章便开始出现了,第37章亦是如此。皎皎作为一个intp,天生好奇心旺盛,爱追根究底,必须从最底层一点一点建立逻辑大厦。倘若不能追溯到最本质最底层的地方,便总是觉得隔着一层雾,没有真正弄明白。所以第20章中皎皎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才会把公式证明一遍,而不是像大师兄说的那样“把公式记住,会用就行,课本总不会出错的”。第37章中皎皎才会非要花费时间从数学上证明两个在直觉上应该是相等的变量真的相等,不过这时皎皎已经长大,是在做研究,没有课本可以借鉴了。这一点上梅任行反而很相像,也是天生好奇心旺盛,也愿意追根究底,而且就算是自己不擅长的数理,也会陪她一起探索,一起找寻答案。
思维如此,三观上也有不小的分歧。第32章《鬼谷子》事件,皎皎其实和任行的观点是一样的,觉得不过就是晦涩了一点,书在那里,还要看怎么用,凭什么韩非的《说难》可以看,《鬼谷子》就不可以看。但顾生寒却觉得这是蛇鼠之学、小人之书,观者很有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风险。这也照应了后文中,皎皎和任行对于穆相的算计利用并不抵触,觉得只要执道清正、持心光明,那么有一点城府,用一点手段,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更何况彼之所求,亦是己之所愿,估计还会觉得先生为什么不早说,我们直接配合,实在不必犹豫不忍,故意为我们赌不入局的概率。而大师兄,文中虽然没有写,但也可以从第72章见面时的苍白憔悴,猜测他得知“真相”后是怎样的心情,会否对师父心生失望,甚至口不择言伤了师父的心,又是怎样在没有灵石协助的情况下从俯仰山到的京城。
大师兄更接近于一个传统的儒家君子,温和守礼,正己正人。而皎皎和任行在为人上更接近于道家——自由洒脱,不喜束缚,在处世上则更接近于墨家——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带皎皎走大概是大师兄此生唯一的私心,以为她失去肉身,散魄风险加大,便不会去了。至于换谁去,或许他并未想过这个问题,也或许他觉得谁去都好,只要不是皎皎,又或许他只是觉得这不道德,谁都不该去吧。客观来说,或许真的谁都不该去,但苍生是皎皎的执念,灭世是她无法接受的结局。只能说大师兄是端方君子,是很好很好的人,但他们终究是走散了。第42章是物理上走散,而第72章则是彻底从精神上走散了,正如第1章中他牵着皎皎的手,说“会走散的”。
当然,梅任行也没好到哪里去。那时他也牵着她的手,说“会被踩成肉酱的”,最终见到的也只剩包子里的肉酱(第90章)。第72章那看似平常的分别,却是生前最后一面。而那时在笼屉上蒸着,却没有吃到的,正是包子。至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其实我这个作者也未必能够完全理清,但还可以作为读者,尝试梳理一下。
少时的感情大概是“童心相合”。皎皎的童心主要体现在那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简直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而任行恰好是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答案版),且非常乐意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极佳的记忆,不过就算是不懂不擅长的地方,也会帮她找书或是找人,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什么都懂的形象故意打压。当然,偶尔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让皎皎一本正经思考自己的胡说八道。任行的童心则主要体现在对皎皎更像是对一个心爱的玩具,所以给她推秋千、梳头发、讲故事、故意逗她、故意忽悠她,就像对小猫拉爪子、翻耳朵一样。虽然有时候摆弄玩具摆弄得有些缺德(譬如剪坏刘海、打哇哇止哭),但并不带有精神上的恶意。这点与宋溟不同,宋溟的做法更像是成年人对待一个掌中玩物,很有精神操控的意味,所以会故意掀起“抄袭”风波,将他们困在洛阳,然后自己在诗会上以上位者的身份,进行所谓的“解救”。皎皎并不排斥作为玩具,甚至有些喜欢,有时还会自己玩自己(譬如走路时喜欢让两位师兄把手抬高,自己拉着荡秋千玩),但很排斥作为玩物。穆相虽然也有布局,也有算计利用,但并没有将她视为玩物,而是视为棋子,为的也并不是自己的私心,而是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在“童心相合”的基础上叠加了“同心相合”,也就是在讨论大师兄的部分提到过的。任行能够看懂她的诗歌,知道她的抱负,明白她的忧虑,因为他们本就三观相似、性格互补。皎皎是个很不缺爱的人,她的亲人给了她无数的爱与鼓励,又不在她身上寻求荣耀、施加期待,只是单纯的爱这个人,照顾这个人,希望这个人活得舒心快乐。皎皎缺的是理解,而在山上,只有任行、阁主、师父是真的能够理解她。后两者在她看来是长辈,那么喜欢和任行在一起玩,也就不奇怪了。任行也缺理解,不过在性格上偏外向,同时又有些小自恋,是不大喜欢和另一个同样外向、自恋的人待在一起的,就算互相很聊得来,也会有一种被抢了风头的感觉。而皎皎偏内向,同时因为自己身体状态很差,一动就累,所以任行的外向自恋、乐观活泼、俏皮风趣在她看来是很可爱的,会很喜欢他身上那旺盛无比的生命力。
不过虽然说着“同心相合”,但那是在三观思维、理想抱负上,在感情上二人是有分歧的。皎皎作为intp,天生情绪淡薄,又因为魄的缺失,以及魄与魂、身的连接较弱,加重了这一特点。基本上只能靠着一点微弱的身体反应,用逻辑反推自己处在何种情绪中。所以她也不知道自己对任行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只知道和他待在一起很舒服,比和其他任何人待在一起都舒服,可以一生一世待在一起也不会觉得辛苦厌烦,但书上说的害羞心动、脸红心跳等等,是没有的。而且由于亲眼目睹大猫拖死小猫的悲剧,潜意识里是不想和任何人深度绑定的,觉得绑在一起只会拖着对方一起死,所以会不断安慰对方,告诉对方我的死没什么的,如果你怕与我分离,那么我可以保证一定会回来看你。更何况对方从未明白告知喜欢自己,所以也没有将自己的心意说出口。
梅任行这边则是一直知道自己爱皎皎,也很清楚这份爱在与日俱增,直到蚀骨刻魂,再难磨灭。之所以没有说出口,是因为皎皎那天生迟钝的性子与极其不像人的气质,使得他总在怀疑也许对方对自己的好,只是因为自己是世人当中的一个,且凑巧离她近、合得来罢了。所以不敢明白告知,总是旁敲侧击,明知生死不是界限,也从未真的将生死当作界限,却还是希望能从其中找到偏爱的证据。一开始是希望皎皎能为自己多活一些时候,所以故意说反话(第17章、第28章、第32章),想要皎皎说她不会短折而死。后来是既然你不愿与我同活